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,教师的预设关乎到材料投放、环境创设、内容设计、活动成效等,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——孩子的生成。
教师如何基于孩子的兴趣和生成,不断推动孩子的连续性学习,使其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?看看下面这位老师的做法。
下面,结合个别化学习活动“管子”,谈谈我是如何在“追随”中,推进孩子的深度学习。
观察,捕捉孩子的兴趣和生成
在个别化学习活动“管子”的开展过程中,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数领域的个别化学习活动“连接水管”。这一活动的材料是自制的水管拼图,玩法是孩子通过拼图的方式将水管从起点连接到终点。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,我发现材料上附着许多双面胶,这说明他们已经反复玩了很多次。
在之后的活动中,我发现“水管拼图”的线路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探索欲了,他们需要摆弄真实的管子。很快,孩子从材料仓库中拿来了各种吸管,在原有的拼图线路上铺设管道。于是,我提供了新材料——粗细不同的PVC管和各种接头。
在接下来的活动中,孩子自发设计了管路图,并参照图纸连接PVC管。在活动过程中,他们获得了有关PVC管的用途、接水管的方法、水管的分类、转接头的作用等新的经验。
对话,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
低结构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。然而由于年龄特点,孩子的活动通常充斥着许多不确定性,特别是在认知方面,他们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。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,通过适时对话的方式介入孩子的活动,从而推进其个别化学习深入下去。
在观察中,我听到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,并加入其中。
师:你怎么知道水管是连接马桶、洗手池和浴缸的?”
幼:“因为水都会从里面流走。”
师:“那水去了哪里?”
幼:“通过管子流走了呀。”
师:“你怎么知道水是从管子里流走的?我在厕所里没有看到。”
幼:“我是在书上看到的,爸爸妈妈也告诉过我。”
师:“真的是这样吗?你们能够拿出证据吗?”
幼:“厕所里的水龙头不是有水吗?它们的管子都被藏在厕所的地砖下面。”
从与孩子的对话中,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管子有初步的认知。如果能以此为契机,适时“推孩子一把”,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于是,我专门收集了装修房子时用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,比如管路设计图、水管铺设实景图以及厕所装修的实景图等,并将其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区域中。
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孩子对于这些资料产生了兴趣,他们从资料中获取了更多的经验。通过进一步交流,我发现孩子了解了水管铺设的一些基本步骤,能够区分冷水管、热水管、排水管、排污管和饮用水管。
追随,促进孩子的深度学习
“连接水管”的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。忽然有一天,孩子对我说:“老师,我们想把娃娃家变成一个厕所,玩一玩装修工人的游戏。”娃娃家占据了班级教室里最大的一片区域,也是开学到现在孩子在自主游戏中很爱玩的区域。这可是教室里的一块“宝地”,到底是“推倒重建”?还是说服孩子“维持原状”?
冷静分析后,我意识到在之前的“管子”活动中,孩子的思维已经被“点燃”了,他们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,并且亟需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。在孩子身上,我看到了他们迸发出的强烈的主动性。为此,我选择追随孩子的兴趣,与他们一起清空了娃娃家的材料,将“装修房”变成了“毛坯房”。
果然,我很快看到了“惊喜”:原先个别化小组成员由3人增至6人,并明确了分工,2人一组,分成3队,有工人队(铺设PVC管)、设计师一队(设计厕所的管路图)、设计师二队(运用纸箱等材料制作卫浴产品)。
至此,原本单一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元了,三个小组需要合作建构厕所,推动整个活动进程。在活动中,孩子出现了合作行为、构造行为、表征行为,他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是多元的,学习是主动、积极、深层次的。
标签:活动中,实践活动,深度学习